•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原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峻青病逝,著有《黎明的河边》等作品
施晨露/上观新闻  
2019-08-21 09:16 字号
林优岳、范柏文 摄
他是散文《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的作者,他是中短篇小说《血衣》《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交通站的故事》的作者,他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他一生最想写的作品是反映胶东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决战》,如今终成未尽遗憾。8月19日晨,原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原《文学报》主编,作家峻青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6岁。
峻青先生是擅写革命题材的当代作家,原名孙儒杰,字俊卿,1923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8岁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斗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了他,令他觉得有责任用文学创作来表现这些英雄和战斗岁月。上世纪40年代起,峻青陆续发表 《马石山上》《党员登记表》《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交通站的故事》等短篇小说,他的其他作品包括中篇小说《最后的报告》《神秘失踪之后》,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沧海赋》《雄关赋》《三峡赋》《梅魂》等。
2013年,上海作协曾为峻青举办创作70周年座谈会。比峻青还年长3岁的老作家欧阳文彬是峻青多年“诗友”和“难友”,她回忆,自己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作为读者接触、阅读了峻青的多篇短篇小说,“他笔下塑造的多为英雄人物,而他们原本都是平凡的士兵和农民,在战争考验中表现出了顽强斗志,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人物时隔半个世纪仍活在读者的脑海中,是因为峻青曾经与他们并肩战斗、生活过。”
与峻青成为作家协会的同事后,“文革”中,欧阳文彬又与峻青一同成为“牛棚”改造的难友。长期牢狱生活磨耗了峻青的健康,使他一直想写的反映胶东半岛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历的纪实文学长篇一再搁浅。“我对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不满意,想要写的却没有写出来,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峻青曾向记者表示,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改编成电影的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还是1980年代改编为广播剧和电视剧风靡全国的20万字长篇小说《海啸》,或是刊登在1991年第5期《上海文学》杂志上的长篇散文《秋肃蒋山》,其实都是他心中那部反映胶东半岛人民8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的纪实文学作品《决战》的试笔、局部。
“他的许多作品是战争文学的瑰宝,也是短篇小说的典范,让我们这代人重温过去战斗的岁月,了解先辈们是怎么战斗过来的。这种革命英雄气概,是任何时期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正能量。我们回顾峻青的创作,就要学习他坚持写真实。”峻青先生的作品为人熟知,他对文化事业改革也颇多想法和前瞻。峻青多年友人、诗人田永昌曾讲述峻青不为人知的出版理念:“他的晚年想创办一家股份制的文学出版公司,虽然此时他病魔缠身,已经淡出文坛,其实他对文坛的改革依旧充满信心和希望……他希望这家公司能聚拢一批著名的作家,以社会机制的办法,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实施出版业的企业化。”
“脍炙人口的《黎明的河边》等短篇都是峻青计划中的长篇一章,仅从局面就能窥探这部长篇如果写成一定相当精彩。”这是峻青的文友、后辈们的一致看法。峻青的遗憾成为文坛永久的遗憾,而他的短篇小说仍是文坛典范,写作风格和精神将一直影响后人。 
本文原标题《96岁峻青逝世,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反映胶东半岛抗日历史未尽长篇终成遗憾》
责任编辑:李立峰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