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提案故事|让水泥森林披上绿色外套,市政协委员助力破解难题
左娟娟、江跃中/新民晚报  
2019-08-18 08:35 字号
在徐汇区,龙华菜市场的屋顶花园里,树木高低错落,凉亭小径点缀其间,普通菜场居然透出江南园林的意境;在黄浦区,卢浦大桥原先光秃秃的水泥桥柱,被包裹上层层绿色,为过往行人送去阵阵凉意;在静安区,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垂直绿墙配以观赏花草植物和动感水幕,将地下变电站通风机组变身为“都市桃源”……越来越多的建筑披上“绿色外套”,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随处可见的“城市森林”,即便是在人多地少的中心城区,“立体绿化”这只神奇的金手指,也能随意变幻出美的魔术。而这其中,就有上海市政协委员们的智慧和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市政协委员、植物生理学家罗士韦等人就建议上海采用东京、京都等日本大城市的办法,用爬墙虎之类的藤本易生植物进行垂直绿化。1989年,市政协委员陈用仁提出,要充分利用新建房屋的屋顶、墙壁,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03年,上海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然而不少政协委员在欣喜的同时还清醒地看到——上海虽在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三类指标上已初步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但距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绿化目标还存在明显差距。
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平衡经济与生态的需求?呼吁推广立体绿化的声音越来越响。除了倪正茂等委员的个人建言,也有来自民主党派的集体献策。2004年,农工党市委建议,组织编制城市屋顶、垂青绿化、窗(阳)台绿化、高架绿化、棚架绿化“五位一体”的立体绿化规划,并在完善现有城市绿化指标体系的前提下,并结合现有各区、县开展立体绿化的经验制订考核发展立体绿化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地区,由各区县负责组织实施;同时总结历年来发展立体绿化的经验教训,重视和开展立体绿化的科学研究。
在上海发展立体绿化的过程中,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上海世博会的246个展馆中,80%的场馆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立体绿化,有些还带来了新技术,这为立体绿化打了最好的广告。“世博会场馆的立体绿化,令游客印象深刻,这样的环境能延续到我们生活中吗?”市政协委员谢荣兴指出,上海在重视地面绿化同时,还要重视立体绿化,尤其是屋顶绿化,并建议将立体绿化纳入考核指标。
2015年8月,新修订的《上海市绿化条例》向社会公布,首次在地方立法层面明确了立体绿化的建设责任、义务和权利,为立体绿化推进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2016年,上海建设海绵城市,支持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建设。许复新委员为此在相关提案中建议,屋顶绿化和雨洪管理、雨水再利用等政策要相结合,并对主动实施的项目给予奖励,引导屋顶绿化的雨洪管理及雨水再利用行为。这些意见得到了市绿化市容局的赞同。
2015年至今,上海已连续4年将立体绿化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新增20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空间。
(原题为《让水泥森林披上绿色外套,市政协委员助力破解难题》)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