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李院生|南极冰盖上的“执剑人”
农工党上海市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7-22 19:35 字号
巡回宣讲人李院生:南极冰盖上的“执剑人”
“罗辑就是以这种目光逼视着那堵白墙,逼视着那个四光年外的世界。他知道智子能使敌人看到自己的目光,这目光带着地狱的寒气和巨石的沉重,带着牺牲一切的决绝。罗辑与三体世界对视了五十四年,成为一位五十四年年执剑待发的地球文明的守护人。”
以上是小说《三体》中对英雄的描述。而7月16日下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农工党党员李院生,在上海民主党派大厦,用他南极科考活动中的亲身经历,诠释着一位现实中的“执剑人”。
李院生,内蒙古卓资县人,农工党上海市委会科技委副主任,曾任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助理、冰川室主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农工党中央委员。先后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我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国家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荣立国家海洋局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被评为农工党“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在南极,有中国南极科考队的地方,就有五星红旗;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飘扬着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98%以上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雪覆盖,犹如戴了一顶巨大的“帽子”,这顶“帽子”被称为冰盖。我们的宣讲人李院生,目前已11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1999年初,中国第15次南极科考过程中,作为队长的他带领9名队员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南纬79°16′的冰盖腹地,此处距中山站1128公里,已经到达冰穹A(海拔高度为3850米,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但此处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的区域,离冰穹A最高点不到两百公里。此后,中国每个前往冰穹A和昆仑站的内陆考察队途经此地时,均会升起一面新的国旗以示纪念。
2005年,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中,李院生仍担任队长,他们跋涉1200多公里,抵达被称为“人类不可到达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再次把五星红旗插在具有历史和地理意义的位置上,同时创下了人类极地科考的新纪录。
李院生讲道,12名科考队员,在强大国家的支撑下,到了南极冰盖最高点,他们个人很渺小,但是有幸做了这件事情,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实践者。
2009年,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中,李院生又和队友们一起把昆仑站建起来,并成为昆仑站的首任站长。
昆仑站创造了极地史上的一个奇迹,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发展中国家。
纵使九死一生,也要仗剑天涯
极地,挑战人类生存极限之地。各种数不清、想不到的危险潜伏在南极科考队员身边。可他们却毅然决然的向着冰雪深处迈进。
气候变化、冰山运动、冰山崩解、冰层断裂、严寒冻伤、高原反应……是科考队员们随时要面对的危险。李院生告诫队员,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就是对事业、对父母家人的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严峻挑战面前有更多的胜算。但当真有危险出现的时候,他自己却总是做最接近危险那个人。
在执行中国南极第15次科考任务时,李院生驾驶重载运输车,执行冰上卸货任务。在经过一个潮汐缝时,他让队友下车,自己驾车前进。在车的尾部已经开始浸入冰面的情况下,他凭借经验和果敢,开足马力,硬是将十几吨重的一个重舱运到了中山站。“在危险区域,我宁愿走在前面,我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我过不去了,牺牲的也就是我一个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位冰雪大地中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执剑人”形象,再次出现在笔者脑海中。
支撑他和队员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念是什么呢?也许宣讲中的这段话正是答案。“我们国家从1984年开展南极考察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已经建立起陆海空一体化的南极科学调查体系,我们要进一步拓展科学调查成果,把中国的极地考察再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南极考察大国向南极考察强国转变。”
画面中的雪为硬粒雪,硬度之强需要用斧子砍,这就成为运输车队前进时的很大障碍;与之相反的是软雪带,却又很容易导致重型装载卡车车头前进中往下沉。图片由宣讲人提供。
哪怕形单影只,也要剑出寒山
你感受过在一望无际的高原雪地中挖雪吗?你感受过阖家团圆的春节时刻,在一望无际的高原雪地中挖雪吗?如果没有,那就尽量想象一下吧。
“垒雪墙,采样,都需要人工挖雪。有时看着冰盖上一片白茫茫的飘雪,感觉好像被人类社会抛弃了。”李院生笑着说。
宣讲人的专业背景是地球化学,后来转行从事南极雪冰化学与冰芯气候记录研究。他最关注的的是雪气界面降雪、积雪沉积过程和冰芯气候记录提取,这就需要在野外建立观测系统、采集雪冰样品、打钻提取冰芯样品。在南极挖雪坑不比平时,挖的时候要挖几个小时,既缺氧,又出汗。汗流出来了,也要观测了,观测的时候人几乎要静止4-6个小时,这可是在零下几十度的时候,冻得回到站里后几个小时仍说不出话。
因为南北半球季节是相反的,中国的春节期间,恰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气温稍微高一些,是进行科考活动较佳时期。所以,科考队员们经常是在南极过“春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97年的2月份,我在挖雪坑的时候,还看了下表,心里说晚上八点了,春节晚会开始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谁还会想到这时还有个人在南极内陆冰盖上挖着雪坑采样呢。”
有的时候,这边挖好雪坑,还没开始观测,又降满了雪。图片由宣讲人提供。
宣讲寄语,激励听众
李院生的讲述中还有许多故事和知识:如何采用简单有效的办法确定(全站仪巡游)测出最高点、队员落入冰缝自救、国际协作转移救治高原反应队员、为何南极车队每小时只能行进10公里、冰盖下面到底有什么等等。
在宣讲最后,他与在场的近200名听众作了内心深处的分享:南极内陆冰盖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地区,南极科学考察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作为科考人员,不能抱着功利心去做;千方百计创造完成任务条件的意志、困难再大都不放弃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的任务;为了国家的事业作出贡献,感受到了光荣和荣耀,也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一切……
作为“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市很多退休的农工党党员也赶来参加此次宣讲活动,并认真聆听。
“李老师的宣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南极的窗子,也激励了我们敢于探索和勇于前进的精神”,来自宝山区的年轻农工党党员王君婷在听完宣讲后感慨道。
宣讲结束后,听众积极与李院生讨论交流。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