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刘忠范:传承五四精神,建设新时代参政党
微信公号“民主与科学”  
2019-07-10 19:25 字号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号“民主与科学”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传承时代担当,弘扬科学精神”五四运动百年座谈会,意义重大。北京大学和九三学社都与五四运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都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历史重任。在五四运动百年的历史瞬间,我们齐聚燕园,重温历史,缅怀先贤,展望未来。
100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起点,也是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转型的分水岭,影响深远。
其中,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向国人打开了一扇门、一扇科学的大门,让科学精神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使国人对科学的认识由“术”上升到“道”的层面。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感受到了我们“技不如人”。在封闭已久的国门逐渐打开之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根本的差别是科学与文化,是科学精神和文化土壤,这是认识上的巨大进步。历经百年的风雨,科学从无到有,逐渐嫁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石。
今天,在这里重温百年五四,我心中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动,也有一些触景生情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纪念五四运动,首先应该纪念什么?九三学社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又希望从中汲取什么精神营养?
100年前,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九三前辈与广大仁人志士一道,勇敢地站出来,肩负起开启民智、救国图存的民族重任。100 年后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九三人,我们应勇敢地肩负起新的历史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九三人的智慧,展现九三人的担当。我想从三个层面谈一些感想。
弘扬科学精神,肥沃文化土壤

100年前,先辈们喊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最强音;100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已经从站起来,走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国GD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在不远的将来,势将领先全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2016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达42.6万篇,占全球论文总数的18.6%,已超越美国的40.9万篇跃居首位。
截至2018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达418万,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58.5%,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回国26年,我亲眼见证、参与了这一蓬勃发展的历程,深感幸运。
那么,先辈们的科学救国梦是否完全实现了呢?科学精神是否已经进入我们的血液,深入我们的骨髓,统领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呢?经过百年文化转型,我们的文化土壤是否已经足够肥沃,让十四亿国人都能够尽展才智,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客观地讲,在这方面我们仍然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非常沉重,不容我们回避。
诺贝尔奖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自1901年设立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有607位获奖者,而中国大陆的获奖者只有1位。而我们的近邻日本,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17 位学者荣获诺贝尔奖,几乎每年都有斩获,拿奖已经进入常态。2000年,日本制定了未来50年拿 30个诺贝尔奖的宏伟计划。当时无人相信,受到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的嘲笑。事实胜于雄辩,日本人的创新能力不可小觑,值得我们深思。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强大的科技和发达的高等教育支撑。在科技和高等教育领域,我们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依然存在诸多挑战性的问题。“数字化评价机制”已经被广泛诟病。在学术界,人们把科学研究简单地等同于发表论文。于是,刮起全民动员发文章之风,学生要发表多少文章才能毕业,教授要发表多少文章才能拿到各种头衔,都有明确的指标和行情。只会上手术台的医生很难晋升职称,没有文章和国家奖的国防科技人员也只能望着“军衔”兴叹。“帽子满天飞”是数字化评价机制的孪生兄弟,简单粗暴的数数在学术界催生了一大堆帽子,长江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等据说多达数百个,几乎用光了中国的山川大河名称。毋庸置疑,这种数字化评价机制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效的,但滥用数字化所带来的是表面繁荣、浮躁和功利化,逐渐悖离了科学精神。
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发出新的呼唤,从 100年前的“科学救国”上升到新时代的“科学强国”。“爱国、民主、科学”是九三人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大声地喊出“科学强国”,弘扬科学精神,肩负起传播科学精神的历史使命。近几年来,我在全国两会等诸多场合呼吁改变现行科技评价机制,重视“帽子满天飞”的问题。应该说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共识,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视,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但是,路还很长,真正改变绝非易事,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政策难以落地。九三学社作为以科技和高等教育为主界别的参政党,责无旁贷,需要锲而不舍地呼吁,更需要主动作为,拿出九三人的真知灼见。最近,我们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创新发展与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强强联合,充分发挥九三学社和 北京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深入研究科技和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为国家建真言,献实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育创新性的文化土壤。我们需要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和培育自由宽松的创新性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这才是治本,才是长久之计。创新性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敢于标新立异,青年人敢于对权威说NO。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也绝不是全民动员搞花样。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领域,创新需要思想的解放、安静的学术环境、以及十年磨一剑的心态。急功近利地“搞文章”,只能换取一大堆利己性的头衔。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论是对科学有用,还是对产业有用,都急不得,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熬出来的,也不是简单地靠经费投入、靠运动式的“重大专项”“卓青计划” 以及“千人”“万人”计划搞出来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不能拔苗助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研究和研发队伍,勤劳实干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我们坚信,在一个不断完善的创新性文化土壤中,中华民族必将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未来。
五四运动带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 但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弘扬科学精神的路上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以我熟悉的石墨烯 行业为例,“石墨烯热”十年不退,全国有超过 5000家石墨烯企业,可谓是新时代的“大炼钢铁运动”,网络上、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的石墨烯概念和石墨烯产品,严重误导广大消费者甚至决策者。悖离科学精神的现象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论文造假和违反科学道德的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中国科技工作者们的国际形象。
九三学社作为以科技教育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一直把提升公民科学精神和公众科学素养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为了更好发挥九三学社院士和知名科学家数量众多的智力优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着力打造了新的科普品牌“科普中国——科学大咖面对面”活动。这是一个全新的、持久性的“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全民科普行动,体现九三人的担当精神。我们邀请九三学社的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以大型科普讲座形式,解读公众关心的热点科技问题,传播科学知识,传递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和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展现科学之美、 科学之奇、科学之趣和科学之用。第一场活动由我本人主讲,目前已举办了四期,每期都吸引了大量的现场和线上听众,线上直播听众人数超过60万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项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协和九三学社中央的鼎力支持,后期还将根据演讲人的报告,出版音像作品和科普著作,让更多的人受惠。“科普中国—科学大咖面对面”活动将从北京发起,推广到全国,成为惠及全民的科普宣传行动。
传承九三精神,强化党派担当
担任主委这两年来,我常常想究竟什么是九三精神?或许每个九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想借今天这个契机,回归原点,从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出发梳理一二。
100年前,当年的学生领袖许德珩把自己的白床单撕成条,写上标语,并通宵起草宣言。潘菽、初大告、杨振声等也积极投身到爱国运动之中,遭到北洋政府的逮捕。这几位正是日后九三学社创立的主要人物。诸位九三先辈在国家危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秉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勇敢地肩负起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抗日战争后期,为促进民主和团结抗战,许德珩等一批知识分子发起了“民主科学座谈会”。随后,进一步发展为学术性的政治团体——九三学社。可以说,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理念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其勇于担当、敢于发声、关心国是的传统,也与五四精神深相契合。许德珩等九三先贤们为了国家兴亡奔走呼号,正是基于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九三学社社员,我们应继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在新的历史时期,九三学社作为以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为主界别的参政党,应传承先辈们“科学救国”的精神,呼应“科学强国”的时 代召唤,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上积极发声,勇于担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则国家强。有了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就不会受制于人,就不会被人“卡脖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所谓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相当严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队伍,也拥有全球最活跃的企业大军,但这两大板块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表现为很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量的科技资源浪费、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针对这个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局的“卡脖子”问题,我们成立了专门课题组深入研究,提出了“研发代工”这一全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传统的加工制造领域的代工生产不同,“研发代工” 是专业研究机构给企业“打工”做研发,针对企业的需求,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开展“定制化”的研发工作。企业负责提供研发经费,研发成果优先落地到代工企业,合作双方按约定的比例分享成果转化带来的利益。“研发代工”模式是长期稳定的捆绑式合作,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对接。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双方共同打造品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研发代工”的提案,还作为党派提案上报中共北京市委,得到蔡奇书记的高度评价。“研发代工”这个词大家一听就懂,它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结合新路。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往往是闭门造车、自得其乐,科研成果不接地气,绝大多数都是束之高阁,发了文章就完事。“研发代工” 是反过来做事,直接从企业找到技术需求,帮助企业做研发,真正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这样做出来的成果自然很容易落地,市场全部交给企业去做,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也避免了“教授办企业”面临的诸多挑战。改革开放之初的“包产到户”释放了八亿农民的积极性,而“研发代工” 将会释放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穷创造力,会让科学家们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让中国的企业更具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我非常敬佩九三前辈王选先生,他也是北大人的杰出代表。曾有人这样形容他:“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王选,就像你每天用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王选先生认为,“如果不把研究的成果商品化,等于白研究。”1981 年,王选先生在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时,就提出要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王选先生用“北大方正”完成了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正是王选先生不屈不挠的努力和担当,才让 我们告别“铅与火”,实现了“光和电”的技术跨越。
我本人从2008年以来一直从事石墨烯新材料研究。经过1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成为国际上石墨烯领域的代表性研究团队。在刚刚结束的MRS国际材联大会上,我的石墨烯团队获得了MRSTV长达5分钟的专题报道。王选前辈的担当与实践精神也激励我勇敢地迈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一大步。在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于2016年10月25日注册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简称BGI。经过两年的软硬件建设,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于2018年10 月25日正式挂牌,开启了石墨烯材料产业化的新征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也是“研发代工”新模式的实践基地。得益于10年的研究积淀和全新的运行模式,研究院发展迅速,目前拥有一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一座,人员规模已达160人,与8家企业签订了研发代工合同,与4个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已筹集社会资本逾5亿元,在技术研发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当然,我们深知, 我们才刚刚开始,在发展石墨烯新材料产业的道路上充满荆棘,需要不屈不挠的坚持。我们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做石墨烯产业的铺路石和开拓者。
作为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应扮演好新时代参政党的角色,为党和国家建真言,献实策。敢于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上发声,是九三精神的重要体现。20世纪80年代末,同为九三人和北大人的周培源先生,在三峡工程论证上始终采取严肃科学的态度,当支持三峡工程上马几乎成为一面倒的意见时,89岁高龄的周培源先生率182位政协委员到湖北、四川考察,并且直接上书中共中央,提出缓建三峡大坝的建议。周老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始终以民主科学的态度来提出他的合理化建议,值得我辈学习。
我们要以九三前辈们为榜样,在重大问题上敢于挺身而出,发出九三人的声音。今年全国两会上,我们提交了“军民融合要少说多做,不宜大张旗鼓地宣传”的提案,这是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成立专门课题组深入调研的成果。中共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国家战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在各种公共场所和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军民融合宣传信息和标语口号。从中央到地方陆续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军民融合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军民融合展览会、军民融合推介会、军民融合洽谈会、军民融合对接会等以军民融合为噱头的会议层出不穷,全国各地都在跃跃欲试,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等。我们认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应该“少说多做”,甚至“只做不说”,尤其要避免“概念炒作”和“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主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高度敏感性,宣传方式须极为慎重。夸大甚至虚假宣传,会造成决策层对自身真实实力的误判。而不合时宜的宣传活动,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误解甚至敌视,给正常的国际往来和合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道而驰。我们的建议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批示,中央军民融合办迅速与我取得联系,并做了面对面深入交流。根据习总书记的批示和我们的建议,中央军民融合办已经形成新的指导文件,下发相关部门落实执行。
我们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得到了中央领导们的批示,参政议政建议在不断地转化为政策,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和北京市委主委以来,我深切感受到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对民主党派的重视和“讲真话,建实策” 的殷切期望。我们唯有努力提升自己,履行好参政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交出我们这一代九三人的历史答卷。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履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具有超越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新特点和政治优势。总书记给民主党派做出的定位是“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同时也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强化责任担当。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履行好民主党派的历史责任。
在九三学社中央和北京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在新一届社北京市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九三学社在北京目前拥有10162位社员、18个二级组织、248个支社。在履职方面,各基层组织之间、 各位社员之间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 题,部分基层组织活力不足,部分社员参政议政的意愿有待提高。广大九三学社社员都是业界精英,有着繁重的本职工作,如何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的关系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在参政议政成效方面,还有很大努力空间。我们认为,唯有创新思维,突出党派特色,发挥党派优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才能肩负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重任。
我们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进“四位一体” 的履职模式,把“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职能整合起来,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行动,而不是条块式地割裂开,分兵作战。以参政议政提出意见建议,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督促工作落实,以社会服务参与具体推进。“文化北京专项行动”就是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的例子。“文化北京专项行动”是新一届社北京市委班子主抓的第一个重点课题,致力于把千年古城的灿烂文化展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建设“博物馆型城市”,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博物馆。通过深入挖掘北京的三千年历史,寻找每条街道和每个胡同的历史印记,以雕塑、牌匾、碑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场和公园里,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融入市民生活,展示首都人民的文化自信。我们成立了专门课题组进行研究,形成参政议政建议, 得到了蔡奇书记的高度认同和重要批示。在市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我们与北京市文化旅游委、市政管委会等多个部门进行对接,并通过民主监督推进提案的办理落实。我们并未就此止步,又进一步动员广大基层组织参与到“文化北京专项行动”中。比如,我们把昌平区和石景山区作为试点,推动具体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落地;发动和支持各区委、区工委重点联系一个街道,探索推动项目在街道的落实。我们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以“四位一体”的创新履职模式,不断推进着“文化北京专项行动”开花、结果。
参政议政、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是民主党派的中心工作。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题机制。“自上而下”是由社市委布置的选题,由主委会讨论决定,充分体现社市委组织的意志和工作布局。“自下而上”则是各专委会、基层组织或社员上报的选题,能够很好地体现下级组织和广大社员关注的兴趣点和热点。我们希望通过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同时调动起最广泛的参政议政力量。社市委做参政议政的中枢,打造社市委、各专门委员会、各二级和基层组织协同发力、社情民意踊跃上传的生动局面。每个重要选题都要组建课题组进行系统调研和研究。我们的课题组是开放的,不但要发挥专委会参政议政的核心骨干作用,也鼓励广大社员、甚至社外专家广泛参与,集思广益, 形成高质量的提案。“军民融合要少说多做,不宜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规划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探索研发代工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进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加强街巷文化建设,彰显文化自信”“重新定位中日关系,开创新时代中日合作新局面”等,都是这方面探索的成功实践。
“主委会下基层”是社北京市委在提升基层组织活力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今天的活动是由北大和清华两校三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大家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也说明这三个委员会是有凝聚力和组织动员能力的优秀基层组织。客观地讲,也存在一些组织涣散、甚至不能开展正常活动的基层组织。部分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传统、轻创新,重动机、轻效果”等问题,工作局面很难打开。2019年,我们启动了“主委会下基层”的新尝试,打破主委会都在社市委机关召开的固定思维模式,分别在海淀区、石景山区、东城区等召开了主委扩大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 达到了调研基层、了解基层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向基层组织开放部分主委会议,也起到了带动基层组织工作、让基层组织了解社市委工作的作用。深入基层组织,倾听基层组织的声音,挖掘基层组织好的做法,也有助于社市委改进工作。我们把这个创新性做法写到了社市委工作要点中,并推动二级组织继续下沉,广泛提升基层组织的参政议政活力,共同开创九三学社北京工作的新局面。
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能是民主党派的一个永恒课题。在有限的规模、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精力下,绝不能像“摊大饼”一样做事,绝不能四面出击。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勤于思考,以创新思维提质增效,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我们这届班子刚干了两年,自身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坚信,只要牢记初心,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纵观九三学社的历史,“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而勇于担当则是我们的立社基因。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这种担当精神一以贯之,已根植于九三学社的骨髓之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我们这代人应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回归原点,重温初心。今天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备实现家国情怀的条件。作为九三人,我们要让科学精神的根系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扎得更深一些。作为民主党派,我们要担当起自身的政治使命。唯有踏踏实实地做事,才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缅怀,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本文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为作者在“传承时代担当 弘扬科学精神——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9年第3期。)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