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红色记忆|一张旅欧团证的历史见证
苏其善/重庆政协报  
2019-06-15 08:39 字号
1920年,铜梁学子王邦倜与邓小平一起旅欧留学。1969年,他去世时,留下了一张旅欧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证,捐给了重庆三峡博物馆。1995年,经过国家级专家鉴定,这是全国唯一一张旅欧留学团证,为国家一级文物。它见证了铜梁学子王邦倜留法勤工俭学和回国发展民族工业的那段历史……
旅欧团证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重庆政协报
立志报国
1900年的严冬,王邦倜出生于铜梁巴岳山麓的王家院子。王家是大户,祖辈都是开明人士。从王家的家谱“安邦定国,中正有丰;学诗习礼,本孝作忠……”就可看出忧国忧民之心。
那时,正是国家动乱民族危亡之际,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寄托下祖辈的报国之志。邦者,国也;倜者,超然洒脱。
1919年,他在合川中学毕业,面临多种选择,既可回归桑梓,承嗣家业,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乡绅。也可以报考大学,毕业后谋求一个体面而稳定的职业。
然而,他没有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而是选择了艰难的留法勤工俭学之路。
当时,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刺激着有志国人振兴实业和改造旧中国的神经,涌动着赴法勤工俭学的洪流。
他考入重庆留法预科学校,与邓希贤(邓小平)一起,经过一年的学习,考核合格毕业。
1920年8月,王邦倜和82名川东弟子从朝天门起航。在远渡重洋的航轮上,身穿学生制服的他,目光坚毅,英气勃勃。
这一去,就是五年。
旅欧足迹
王邦倜在艰难谋生中辗转求学,他初衷不渝,立志实业报国。白天,他伴着机器轰鸣出工,刻苦学习技术。晚上,在《法国大全》里感受另一个世界,做着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梦。 
1921年,在法国北方避居的赵世炎通过书信,与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周恩来、李维汉和王若飞等秘密联系,商量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6月,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诞生。
1923年,在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被选为书记,邓小平进入领导班子,王邦倜成为其中一员。
当时的旅欧团支部留下的资料很少,王邦倜的这张团证成为唯一。
在法勤工俭学,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他们一心想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理想遭遇重重困难。他们为生存,什么活儿都干,做扇子,扫码头,制胶鞋……
实业救国
1925年底,王邦倜学成回国。他提回几皮箱书刊资料,还有一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证。他不把信仰当标签,当时的铜梁党组织也不允许他暴露红色身份。
他从法国带回来一本有400多个标本的印染标本集,并运用在法国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铜梁建立了第一家印染厂。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教育很落后。1926年,他自筹资金在铜梁办起了第一所私立中学——养圣中学,担任首任校长。
1928年,他筹资在城隍庙(今铜梁步行街)创办光明发电厂,巴川城光亮如豆的桐油灯从此消失。随后,他还办起第一家火力发电厂——“光明火力发电厂”。
1936年,他创办的铜梁第一家机械化纺织印染厂,从东门狮子坎延伸到城外,销售门市也绵延到巴江巷子……
王邦倜的实业基地占据半个铜梁,市民称他为“王半城”。他把当时充斥铜梁的日本棉纱和德孚洋行的洋货纺织品挤出了铜梁市场。
他那张奉为珍宝、生死与共的宝贵团证,见证了我国一代热血青年的奋斗历程,留存了他们矢志不渝发展祖国民族工业的奋斗足迹…… 
(原题为《红色记忆 | 一张旅欧团证的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