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忆当年 | 邵煜栋回顾浦东开发:一天有30个孩子捐私房钱
刘子烨/联合时报  
2019-01-23 09:25 字号
图为2004年办公楼林立的陆家嘴金融区。那年,浦东已初显“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风采,吸引了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外资企业,利用合同外资220多亿美元  联合时报 图
邵煜栋(1947— ),第九届、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浦东新区政协副主席,曾在浦东开发办公室、浦东新区管委会任职,是1990年第一批参加浦东开发的成员之一。
口述者 邵煜栋
28年的开发开放,使浦东从昔日阡陌纵横的农田,变成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发生沧桑巨变的浦东,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20世纪90年代初期,800多名来自上海各地的建设者奔赴浦东,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激情,将这里从无到有建设起来。作为首批参加浦东开发的成员之一,我感到万分荣幸。回首参与浦东新区建立的历程,以及当年我在浦东开发办、管委会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依然历历在目。
孩子们的储蓄罐
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使之成为一座跨河型城市。环顾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凡是跨江河而建的,比如伦敦横跨泰晤士河、巴黎横跨塞纳河、圣彼得堡横跨涅瓦河等,都是两岸均衡发展。唯有上海这座城市,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然像个发育不够健全的“跛子”。俯瞰两岸,浦西早已发展,而浦东只有大片农田及少量破旧厂房、民居。那时,人们都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一决定把开发浦东从地方战略构想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引起了世界瞩目。上海立即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浦东开发就此拉开了序幕。
1990年5月3日,浦东大道141号门口举行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挂牌仪式,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只说了一句话:市民们,你们盼望已久的浦东开发,今天开始啦!
现场一阵欢呼。浦东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浦东开发办)正式挂牌成立。同年7月,我到浦东开发办工作,光荣地成为浦东开发的第一批参与者。
当时,全上海有70多个委、办、局,除了浦东开发办之外,其余的都在浦西,可以说是根据浦东开发需要而建立的机构。浦东开发办下面设有8个部门,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既有从上海各个委、办、局抽调的干部,也有刚毕业的高校学生。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浦东开发办负责对浦东区域开发建设、规划设计进行总量控制,为浦东整体开发做好前期准备。那时,上海建立了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是朱镕基,每个月都要召开浦东开发工作会议,因部分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已不适应浦东开发的现状,故我们会在工作会议上提出政策修订的意见,经过各个委、办、局讨论之后,制订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同时,我们还负责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提高浦东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刚开始时,我担任浦东开发办下设办公室的负责人,之后担任秘书处处长,主要负责领导活动安排、会议安排、内部管理、后勤保障等事务。
从1990年4月至1992年年初,是浦东开发的正式启动阶段。那段时间,浦东开发可谓万众瞩目,每天来访者络绎不绝。其中,有前来参观的外国元首、贵宾,有全国各地来此了解、考察优惠政策的地方政府代表,还有热心企业家、普通市民。
那时,全市人民都大力支持浦东开发。一家生产复印机的老牌企业,将生产的第一万台复印机赠送给我们,还有冰箱厂送电冰箱、家具厂送办公桌椅,甚至连孩子也踊跃捐钱捐物。有一天,我接待了30多名少先队大队长,孩子们把从储蓄罐里积攒下来、一毛两毛的零钱拿出来,用袋子包好后送到我手上,说是用来支持浦东开发的。当然,我们没有收这些钱,但却被深深地感动了。
除夕夜的汇报稿
当时,全市人民都在热切期盼浦东开发,受到这股热情感染,我们那时工作起来都是“蛮拼的”,可谓如火如荼、没日没夜,经常不回家吃晚饭。
刚开始时,我们临时在浦东大道找了一栋两层小楼用于办公。那时条件比较艰苦,因为办公室面积很小,没法做到一人配一张办公桌,往往是两三人合用一张小办公桌,每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抽屉。
在外出交通方面,上级部门给浦东开发办配了4辆桑塔纳汽车,没有一辆是领导专车,都用于外出递送公文、接待来访客人等日常事务,在使用上由我所在的秘书处统一调度。
在用餐方面,那时浦东开发办没有单位食堂。我们有时工作晚了,感到饥肠辘辘,就拿着饭碗跑到浦东大道旁边的小马路,找个小摊坐下,吃点拉面、馄饨、馒头之类的面食。浦东开发办的领导也经常跑来“搭伙”。在浦东的夜幕笼罩下,大家一边吃拉面,一边讨论接下来要开展的重点工作、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时间一长,摊主对我们开玩笑说,这里都成你们的开会场所了。
当时,由于工作节奏很快、事情很多,我们经常忘了看时间,有时会错过最后一班回浦西的轮渡(那时浦东开发办的同志都住在浦西)。为此,我们特地在走廊上放了一个很响的大闹钟,用来提醒大家注意时间。考虑到最后一班轮渡是晚上10点50分,从办公楼走到轮渡站要15分钟,我们就把闹铃声设置在晚上10点30分响。有两次我运气不好,离开办公室晚了一些,待我气喘吁吁跑到其秦线的其昌栈时,只能目送轮渡离开码头,然后回到办公室和衣而睡。
1991年2月14日是除夕,我们快要下班的时候,突然接到通知:邓小平同志要来听取关于浦东开发的汇报,今天开发办的同志要待命,开发办的领导去市委接受任务。时任开发办主任杨昌基、副主任黄奇帆从市委接好任务回来后,对我们说:今天晚上要写汇报稿,不能回家过年了,年夜饭也吃不了了。当天晚上,办公室外面是鞭炮声,办公室里的我们却在奋笔疾书。
到了次日下午,汇报稿通过了,我们以为能回家过年初一了,可又被安排去布置会场。于是,我们返回浦西,并赶往南京路上的一家照相馆,请对方帮忙,将一张浦东地图的照片放大供汇报用。1991年2月18日上午,邓小平同志听取了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浦东开发的汇报。
规划陆家嘴
在浦东开发过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好的做法,如“规划先行”。
当年浦东的开发,既要呼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又要实现与上海旧城功能的互补,在这方面,我们没有类似的城市规划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在浦东开发建设启动前,我们就形成了“规划先行”的共识。事实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
陆家嘴金融区的诞生就是典型案例。1991年,我们开始筹备陆家嘴金融区规划的事项,刚开始时,准备采取设计招标的方式,后来经过打听,发现这种做法要价太高。于是,我们采用了国际规划大师竞相献艺的形式,在上海召开了两次国际规划研讨会,邀请10多个国家的30余位规划专家参加。第一次开会时,我们向专家介绍情况,并向对方提供相关资料;第二次开会时,英、法、日、意、中五国的规划专家都拿出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模型,我们让他们上台,向上海市的领导介绍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案。最后,上海方面给了他们知识产权的费用,对每张图纸和模型给予一定的奖励,把这些设计成果留了下来。
接下来,上海的专家对这些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做出了陆家嘴金融区的规划模型。经过20余次讨论修改,最后集各家所长,高起点、高质量地完成了陆家嘴金融区的规划,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座新兴城市的建设,必须集中各方智慧,做好长远规划。这就像有了一块好料子,想做一件高档的时装,裁剪之前必须精心设计。如果急于动手,万一裁剪坏了,哪怕再缝几颗金纽扣也无济于事。我们当年进行浦东开发,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慎之又慎,精心规划。
此外,在浦东开发过程中,在投资环境优化、人才引进、对外宣传等方面,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浦东开发开放,关键在于理念创新。
以上就是我在浦东开发初创时期所经历的点点滴滴。20多年来,我参与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全过程,这段经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苦中有乐,干劲十足。
如果把浦东开发比作跨世纪的交响乐,那么它的总谱是邓小平亲自谱写的,它的总指挥是党中央,我们每个有幸参与浦东开发的建设者,都是它的演奏员。我们要以火一般的激情,按照总谱的要求、总指挥的节拍,不出杂音、不出噪音,使这首交响乐震惊世界。
(原题为《共同奏一曲跨世纪交响乐——邵煜栋回顾参与浦东开发正式启动工作 》)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