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串起虹口之美的虹口水系
王坚忍/浦江纵横  
2019-01-18 19:28 字号
虹口区区名,来自境内一条河流——虹口港。
乾隆年间,虹口港上已架有桥梁,人气越来越旺变身集镇,经过数百年历练,成为上海的重要地标之一 。 本文图片均来自《浦江纵横》
这是黄浦江北岸的一条支流,南北流向,入口在扬子江路(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明朝时称“洪口”,清顺治年间,因“洪”系明朱元璋年号“洪武”之“洪”,为清廷所忌讳,官方文书乃以谐音改称“虹口”,从此一直延续至今。
涨潮时,纵贯虹口的虹口港由南向北,缓缓流淌,串起一个个关于虹口的美丽传说。当它流到北面的溧阳路辽宁路后,分成丫字型两条支流,一条沙泾港,一条俞泾浦。有趣的是,水分两路,到了虹口最北端的江湾镇,又被一条从西向东的走马塘贯通,形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以走马塘为界线,那么走马塘之南是发达的商业文化,走马塘之北曾有过悠久的农耕文化。
“虹口港桥”,19世纪80年代建,又称“百老汇桥”。
走马塘北岸,万安路东面,走马塘与一条南北流向、叫南泗塘的小河相接;万安路西面,走马塘与另一条也是南北流向、叫西泗塘的小河相接;还有一条短短的沽西浜,南接走马塘,北通南泗塘。
这样,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走马塘、南泗塘、西泗塘、沽西浜,7条相连相通的小河,组成了虹口水系。7条水系中,虹口港、俞泾浦、沙泾浜、走马塘为虹口景观河道。
虹口水系的特点:第一,在上海中心城区,虹口水系最丰富,保存得也最好;第二,虹口水系穿越虹口主要区域(从中心城区穿过),工业遗址和典型民居沿河两岸一路延伸,历史遗存有1933老场坊、益民食品一厂、景云里等;第三,虹口水系上的桥,大多数保存下来了,有桥名而桥已不复存在的比较少。虹口的桥,造型不同,质材也不同,有木头的、石头的和水泥的,可谓精彩纷呈,但作用一样,走人过车。虹口的桥,苏州河上有4座,虹口港7座,沙泾港26座,俞泾浦有22座,江湾镇走马塘、南泗塘、西泗塘3条河,共有10座桥。说虹口的桥梁星罗棋布,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再加上虹口南部背靠的两条主河道,苏州河和黄浦江,西起河南北路北苏州河路,东至大连路杨树浦路,虹口水系真的是实力雄厚啊。
石库门建筑依水而建。
明清时期,虹口作为江南水乡的一部分,河港纵横,好像陆地上的阡陌交错。当时,虹口水运比陆运发达,一是水路较之陆路更为四通八达,可直通长江,而陆路除了少数“官路”铺上了青石板,大多数还是乡间的泥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二是舟船装货多,陆路的手推车、马车又能装多少货?所以说,当时河港是水运的分干道(相对于黄浦江、苏州河而言),舟船是主要交通工具。当然,帆船过虹口港上的桥,是要卸帆并放倒桅杆的。虹口水面的小帆船,有风张帆,无风用橹,可以直驶到崇明。
那时候,虹口水系河水清清,岸边错落散布着渔村,故驾船航行在水上的,是出海打鱼的渔民,和搞运输或者“跑单帮”的船民。上海开埠后成为兴起的工业基地,在虹口办厂,一般都选在水边桥畔,驳岸小码头。扁舟水上行,装来原料;卡车桥上过,运走产品。
由于主河道苏州河污染严重,虹口的一些分河道渐渐萎缩、淤塞、断流,最终被填平消失。而虹口港及其两条支流(沙泾港,俞泾浦),也曾经水黑如柏油,散发着腥臭味。上世纪后期,工厂迁走了,花大力气、投大资金治理污水河,黑乌鸦终于变成了俏孔雀。
现在,虹口几条河的桥两边浏亮清澈,涟漪轻泛。两岸垂柳蘸水绿,夹竹桃红白花开。
虹口有“双桥”。水电路朝北笃底,至奎照路、万安路之间,为走马塘与斜塘(南泗塘)两河相汇处,有两座桥,南北向的水电路市河桥,东西向的斜塘河桥,两桥交错成曲尺形,很有味道的。
喜欢有河水的城市,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钢筋水泥的人造森林建筑,如果没有水,太压抑了。七水相通,或纵或横,漫延散布,点缀着虹口,养眼的绿色,灵动的感性,生命的活水。河上的桥,下有桥墩插入水中,桥面平铺、延伸,悬接路两端。如宏大叙事,小桥如日常细节。
虹口水系
虹口水系的流水潺潺,成为新开发楼盘的清水河岸。虹口水系都与黄浦江或苏州河相通,潮涨潮落的水流,在河堤左右都印下了两道水痕,和疏淡的绿苔藤萝。好些水景房小区,也在岸边造起了小巧的桥,或如张开的弓弦,或如横吹的洞箫,样子很精致。虹口的水,弯弯曲曲地蜿蜒着。尤其是沙泾港,在辽宁路沙泾路弯出了一个美丽的“U”型弧度,站在岸边,看“U”型弧度内一幢“宛在水中央”的半圆形房子,美得不可方物。有趣的是,哈尔滨一号桥跨在虹口港上,哈尔滨二号桥跨在沙泾港上,为虹口水系中间隔最短的两座桥。
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三水交汇处,尤其是虹口港俞泾浦相接处,临水人家多,粉墙黑瓦的木结构房子,小桥流水,依稀似姑苏人家尽枕河。
虹口的水系啊,值得看,看不够。
(原题为《看不够的虹口水系》)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
  • 评论
  • 收藏